影视改编一定要“符合原著”吗

2019版电视剧《倚天屠龙记》海报

将小说、漫画等改编成影视作品是极为常见的情况,前几年,IP改编作品甚至一度成为主流。在原著基础上进行改编,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市场收益方面,都更有保障,因而总有创作者、出品方乐此不疲。

不过,改编的成果并不总是那么美好,“不符合原著”始终是一部分观众批评改编之作常用而有效的武器。耐人寻味的是,正在播出的电视剧《倚天屠龙记》用许多篇幅讲述张翠山、殷素素的故事,情节安排、笔墨分配其实是符合金庸同名原著的,却因为“看了好多集,张无忌还没出场”而遭到部分观众的批评。

观众的心思很难猜,所谓“原著”既是改编之作的基础,同时也可以是其桎梏。那么,影视改编究竟应该怎样处理与原著的关系,影视改编一定要“符合原著”吗?

经典的改编之作未必符合原著

在一部分观众看来,符合原著是一部影视改编作品成功的前提,而细数那些经典的改编之作便不难发现,事实并不如此。

古典小说《西游记》受到一代代影视从业者的喜爱,影视改编版本也非常多,由杨洁执导,六小龄童、马德华等主演的电视剧《西游记》被普遍认为是经典版本,迄今已播出上千遍,不可谓不成功。“很多观众甚至演员都没有读过古典小说《西游记》,于是几乎把这一版电视剧视同‘原著’。”青年学者李远达说,“实际上,这版电视剧《西游记》保留了小说原著的主干情节和人物关系,但作品风格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乃至思想主题,都与原著小说存在巨大差异,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优秀的电视剧。”

这种差异并不仅是古今历史时空的距离造成的,即便是改编当代人创作的作品,影视剧也往往与原著颇有不同。比如,电视剧《甄嬛传》《琅琊榜》、电影《让子弹飞》《流浪地球》《疯狂的外星人》等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,电影《银魂》《雪国列车》等是由漫画改编而来的,这些作品都拥有不错的口碑,但都与原著存在显著的差异。

影视是独特的语言系统

从创作实践方面来看,众多优秀的甚至经典的影视改编作品并不符合原著,甚至存在很大出入;从理论上说,许多影视行业工作者认为,影视改编作品根本无法做到与原著严丝合缝,也没必要对原著绝对依从。

就拿电影和文学作品来说,导演张荣华认为,虽然二者都有叙事性,电影从文学那里学习借鉴了很多优点和经验,但它们更有着本质区别。“电影与文学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,文学作品建立在文字基础上,读者通过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关于故事、人物的脉络和形象,想象空间很大。而电影是视听艺术,使用的是与文字完全不同的技术手段,其画面、声音等是被创作者制造出来的、具有唯一性的,视听语言更加立体化也更加具象化,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也相对较小,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接受,是比文学更加被动的。”张荣华说,电影与文学有着各自不同的逻辑,用电影改编文学,就好像用汉语翻译希腊语,能表达出大概意思,但不可能分毫不差、一一对应。“况且,原著的篇幅可能与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的理想容量相差甚远,影视创作者必须学会增删、取舍。”张荣华说。

对此,青年电影美术师刘航深有同感。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,且不说天马行空的文学文本,就算是用于拍摄的剧本,其文字表述依然存在很大的理解和阐释空间。“影视生产流程的每一个工种都是一次再创作,最终的成品凝结着集体智慧,不可能与原著完全一致。”刘航说,“基于不同艺术形态的差异,即便让原著作者亲自操作,也不太可能拍摄出与原著完全一致的影视剧。”

改编部分或更显风格个性

尽管很多从业者认为,影视改编不可能完全符合原著,但依然无法阻挡部分观众以原著为标准审视影视改编作品,也无法阻拦这些观众对他们认为不符合原著的作品口诛笔伐。“试想,如果真的完全与原著一致,那影视改编之作又有什么独特的可看性呢?”李远达说,“改编之作应该视作只是与原著有关的另一部独立作品。部分观众对较早出现的原著先入为主、怀有感情,这合情合理。但是,不认真考虑改编作品作为一部独立作品的得失,仅仅以‘是否符合原著’包打天下,其实是懒惰甚至缺乏思考力、判断力的表现。”李远达表示,脱胎于原著的改编之作,其最大的看点恰恰在于与原著的不同之处,改编之作正是在这些差异中,实现与原著的对话,并对原著的再演绎、再创造。

张荣华认为,创作者从原著中提取思想主题、哲学思考、世界观等核心创意,不同的创作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关怀和审美诉求,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创作习惯,他们如何理解和表现原著的核心创意,体现着各自的个性、风格。“比如李安执导的电影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改编自同名小说,李安不仅灵活处理故事,还在原著基础上融入了信仰主题,使电影意蕴更加丰富,也带上李安的个人思考和风格特征。”张荣华说,“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被认可、喜爱,不是因为它符合原著,而是因为它是一部充满个性和思考的优秀电影。”(罗 群)